『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語出於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之無相頌,摘錄其前後句如下: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你要是想教化眾生,自己就需要有方便權巧的法門,對什麼眾生就要說什麼法,而不執著,不要令眾生聽法後生出疑惑心,這就是自己會運用自己的自性,而自己光明智慧的性現前。什麼叫佛法呢?佛法也就是世間法,世出世法也就是佛法。世間法是一般的法,而佛法是在世間而出世間的法,所以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一切的般若智慧。若離開世間去找菩提,這就好像要兔子生出犄角一樣,到何處去找呢?是沒有的。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這兩句是說如果打算去教化他人(度眾生),那必須自己會見機施教。也就是說要度眾生,必須先自己明心見性,因為只有見道證道了,親證實相,了徹“實相般若”,自然才能通達圓融“觀照般若”和“方便般若”(文字般若)。沒有見性是不知也不懂方便的,因為不知“真”,自然不知怎麼把“真”講給別人聽,此時若說,一切方便全是妄語邪說。達摩祖師在《血脈論》中說“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所以要教化他人,必須見性,只有見性,才懂得方便。沒有見性是不能教人佛法的。自己都不懂,去教人是要斷人慧命的。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見性之人,因了徹“實相般若”,世出世間法無不通達,他的舉手投足無不是佛法,能因對方的根性,見機施教,字字句句從不會離開自性。因施教人以自己的心性啓發對方的心性,對境施教處處是方便,一舉一動,一語一字,無不是當下順手拈來。這是以心印心,對方的心性被觸動,疑心何從起?諸佛眾生共一體,施教者與被施教者乃同一個心性,施教者用自己的心性去觸動被施教者的心性,這就是“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這是以真啟真,這才是真正的教化,真正的度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罐頭留言:
推文~ 這篇真是優^^
寫得真讚!!
感謝您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