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寶光建德天倫道場忠德傳承筆記: 退步原來是向前

2016-03-02

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偈實寫插秧,虛寫禪者的修持。詩這首詩偈實寫插秧,虛寫禪者的修持。詩人將插秧這一平常的勞動來比喻為修道,認為人若能達到心底清靜,沒有污染,修道者的內心就會像插秧時見到的水中天一樣清淨明澈,這時人就回歸到了本來面目,得大自在。詩歌的最后一句告訴我們,作為勞動,插秧的后退其實是在前進。其中蘊涵的人生哲理是:我們在為人處世時,應當學會寬容別人,凡事退讓一步為高。當你寬容了別人,你就會得到別人善的回報,自己也會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這首偈語是彌勒祖師,看見農夫在耕種時,所作道道本自然,道在一切生活之中,而農夫的生活最近道。他們識天時,敬天、畏天,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生活素樸,知福、惜福,連孔子都感嘆說:吾不如老農。在這首偈語中,暗藏著無上天機。插秧,在台語的說詞是佈稻【道】,而稻的種類繁多這就要看佈稻【道】者的喜好,來決定這稻【道】種在佈稻【道】種時,首重要的就是手,乃是下手、入手可說是首要的意思,也就是因,俗語說:禍福無門.唯手自招自己種下何種因,就會結出何種果來。
「青秧」:即青苗、幼苗,乃可比喻為赤子之心,無憂無慮離道不遠,貴在天真未鑿,一片圓明,後有善惡。人身之中也有一個樸,就是上天所賦予我們的自性它的本體原為清明,簡單的說,即是「道心」。原靈生性都是極其良善,也就是純潔不染的赤子之心。
但因落了凡塵,受物慾矇蔽太深,氣稟薰染太重自性迷昧,有而不知有。同時受累世因果業力的影響受七情六慾五光十色所擾,靈性日喪,自性漸漸受塵緣所蔽這【道】就是要還原清明的靈性,自性若是無法清明那就永遠無法超脫,七情六慾的束縛了。手把青秧插滿田,可說是如何入手,認識自性見性的意思而種稻【道】必須要有「田」也就是我們心田,自性地。
以下借用佛家的解說,我們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及阿賴耶識。佛家又將這八識比做田地,人心稱為七識田,就如同種田。人生在世,所種的善惡,就是來世的富貴、貧賤二十八宿為人的藏田,稱為八識田,是善惡的倉庫古語說:耕田不下種,枉費耕田力。但是第八識田所種的善惡,即成為輪迴的種子。第八識田中,直啟我們的自性。我們要想超生了死脫出輪迴,就要找回放失的本心,尋找至善寶地。
彌勒祖師揭示我們要得道,首先要【手把青秧插滿田】接著下一句是【低頭便見水中天】低頭是真正低心下氣法。也就是謙下之意,修行是必須要有,謙卑的心態低頭才能看見水中天,而水中無波.既成明鏡也就是反照之意,反觀來說若是要明心見性,就必須低頭。 一個修行者若是要精進,一定要學會謙下因為謙下與不恥下問乃是修行精進的原動力而人最不容易做到的事,就是低心下氣,把自己的身段放低把一切心念放低下來,把一切火氣念頭放下,火氣若是上升就會變成火燒功德林,那麼之前所做的修持,也都白費了我們平常不願低頭,乃是我執、我見、自我的意識太重若是心中常有輕蠻別人的意念,那就是自我主觀意識太重這種人非但無功可言,而且這種我執,使自己如入羅網之中更有如無形枷鎖自纏身心,有了你我的分別心就會累積很多罪業。同時迷妄自我,若是常執著於法相上一味觀心看淨,反而成了習道的阻礙,便無法見性若執迷於法上,反而被法束縛自己。
俗語說 : 戒律、戒律、戒律有幾百、心動又破戒修持若是要不動心性,對他人的是非、善惡、功過、得失皆不可放在心上,也就是把所謂的好與壞,做完全包容。
在彌勒祖師所揭示的插秧詩,第三句段身心清淨方為道這一句最備受爭議,因各個宗教的教義需要而衍生出不同的注解,有【心地清淨方為道】與【六根清淨方為道】,若是以個人的見解 ?
是比較傾向【身心清淨方為道】,因為此詩句比較符合農夫在插秧的情境,因為農夫在插秧時,是手腳會沾上泥巴並非是六根或是心,因為天底下沒有哪一個農夫 ?能在插秧播種時,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沾上泥巴而心要沾上泥巴,更是不可能,因為天底下的人都知道有心的存在,若是問心在何處 ? 卻無人能答。【身心清淨方為道】我們每天都會清洗自己身體,藉由清洗來去除自身的污垢,而心裡的污垢,卻不自知要如何來清洗新生之原靈,下降到凡塵來,是一塵不染,天性純靜。長大後,涉世一深,接觸一廣,慾望也就跟著多了。
所以有志修道的人,就是要修養自己,使內心清淨來降低對物慾望的需求,修是把本性已外的枝枝節節修掉來養自己的本性良知,修道尚簡,不可不知,慾簡則心靜事簡則身安,法簡則易從,政簡則易舉,禮簡則易守。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物得一以亨。一者簡之至也,把私慾雜念降到最低,這種清靜絕對不是靜坐觀空,呆板的靜空法。一個修道者要做到【身心清淨方為道】,是藉由自身的清淨來反觀去除內心的污垢,也就是我們的慾望,與不淨的念頭。去除塵染,就能恢復我們受蒙蔽的赤子之心。一切動靜皆由純善無惡的本性,自自然然地所發出來。心中不住相【包容】,以真常應物,真常得性,應對合理進退合宜,如此清靜才能漸入真道,才能謂之得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退步即是不爭,居後不居先,謙退而不爭聖人之道,為而不有,有而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之德可以配天。二人相爭,一勝一敗,三人相爭,一勝二敗十人相爭,一勝九敗,損九敗而益一勝,豈是天地之初心。把退步說是向前進,乃是知止。知止、知足才能不危、不辱而且退步並不是放棄、消極,而是要傚法彌勒祖師大肚能容慈心佈滿,善利萬物而無形,人己兩忘,無以為爭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不爭才是道用之無窮。
總而言之,修道之人,明善復初,必須要有正確的信念不管自己信念【皈依】何種宗教,所佈下的稻【道】種都必須要有真誠的態度,深信因果,惜福惜緣,慚愧感恩而在動靜之間用心察覺,徹底去省悟,才能達到明心見性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以最簡單的解說,就是不管在做人與處世,修道與學習都應該以【謙下之心,來反省自我,進而達到不與人爭】在這首偈語中,暗藏著無上天機。所以此段詩句也可以解說為內修功法,這樣整首偈語,才不會變成經論的探討 .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是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漂漾的藍天,也看到自己!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淨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退步原來是向前」,頗有哲理意味。試想,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返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與人相處,斤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麼?倒不如退一步,尋求更大的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罐頭留言:
推文~ 這篇真是優^^
寫得真讚!!
感謝您分享這篇文章!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