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08
修道者之心術__大德 林前人
修道者之心術,凡所宜養,其中最宜大戒大忌者有八:一曰戒私心,二曰戒傲心,三曰戒偏心,四曰戒偽心,五曰戒妒心,六曰戒疑心,七曰戒躁心,八曰戒動心
一曰戒私心:人之所最難去者為私心,說到容易,幾乎盡人皆能言之:做到實難,幾乎千萬人中難得一二人。人誰不私其身,人誰不私其子,人誰不私其父母,此人之恆情也。吾人試冥心靜思,自我反省其存心動念與一生行事,即知吾言之不謬,欲去恆情以存道心,滅人欲以存天理,惟聖人能之。
老子曰:「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唯有以大公無我之心,可以制私心;唯有以天下為公之心,可以制下為我之心。滅一分私心,即增一分公心;滅一分人欲,即存一分天理。
大抵要減要滅,不外從事上去減去滅,從理上去減去滅,從心上去減去滅,三者總須能體認到,天下愈為己者,愈不能有己;愈為私者,愈不能成其私,惟有以天下之至公,方能成就其天下之至私的道理,則較易為力。
是故老子有言曰:「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即是說:大公可以成大私,大無我可以成大有我。真正的舍己為人,去己以為天下,方可有一個大我存在。一從私上出發,則只能成就一個小我矣。一從公字出發,從公字去存心立身行道,則一切皆可大濟矣。
此須就理上去體認者。陸桴亭謂:「名利是天地間公共之物,利惟公故溥,名惟公故大。自小人以名利為私,而名利二字,始目為羶途矣。自聖人觀之,必得其名,必得其祿,名利何嘗是羶物。」一私則萬事皆私,一公則萬事皆公,此是須從心上去分辨者。至於從事上看,則天下人皆可見,無庸置喙矣!
二曰戒傲心。驕心亦即慢心與驕心,凡稍有才氣稍有成就者最易犯,點傳師臨道場者尤易犯。故常易傲視道場,認道場莫我若者,於是或則而道親奴役道場,或則而點傳師驕傲臨道場。此皆為點傳師之大忌大戒!因為視道親奴役道場,則皂隸之才至,點傳師臨道場,則犬馬之才至;若聖與賢之得一人可安道場,則必裹足不前,自甘簞食瓢飲矣。故「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在此告訴同修者,做領導的人,不可自見其見,自是其是,自伐其能,自矜其德,這均不是做長上的道理。要處人上,就必須去驕心,去傲心,去慢心,而以下人為德。下人則得人,下士則得士,下賢聖則得賢聖。故又曰:「江海所以能為百川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川王。是以欲上民,必須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侯王以為稱。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而欲珞珞知石。」這全是老子的道學原理。是故天玄子曰:「點傳師者,居大位而若無位,懷大德而若無德,有大智而若無智,有大功而若無功,既不可以點傳師負責道場而傲道場。亦不可以臨道場而訓道場,尤不可以威臨道場而慢道場。此皆自亡而喪道場之道也!」處己以待人,敬己以敬人,謙己以下人,此所以制驕心也。
三曰戒偏心。人之所以不能正其心者,以有偏心在耳。不能直其心者,以有邪心在耳。夫好惡之心,人皆有之,知見之心,人皆有之;愛憎之心,人皆有之;親疏之心,人皆有之。有於此必執於此,執於此者必滯於此,滯於此者必固於此;此皆偏心之所由生也。執則失,滯則塞,固則死。人主莫不偏於其所好所知所愛所視者,而莫不失於其所惡所憎所疏所不知者。不但人生如是,要亦為盡人之恆情也。故天玄子有言曰:「欲去偏心,惟有公其心,以待道場之人,正其心以對道場之事,平其心以斷道場之理,虛其心以應道場之物。」如此,則自一心虛靜靈明,而無所蔽矣。心能無蔽,則自可無偏無失矣。夫心,不能有所繫,不能有所執,不能有所固。繫則有累,執則有滯,蔽則不明,固則不活,凡此皆有害於心之虛靜靈明也。
四曰戒偽心。欺心亦即偽心。人之所以有偽心者,以不能自誠其心也。心不至誠,則必自欺。故大學以「毋自欺」為教。偽心最可恥,心有一分偽,其人必有百分假,而其言其行其事,便諸不可信矣。夫心之有偽有欺者以有私心在,有偽心在,有欲心在,有得心在耳,又恐人之不知也,故必隱其真心,偽其誠心,欺其實心,冀欲有以矇天下人之耳目。實則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一生行事,昭昭在人耳目,眾目所視,眾手所指,除自欺外,欺一人,不可以欺盡天下人;欺一時人,不可以欺盡天下萬世人。故孔門以「慎獨」為教也。天玄子云:「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拙可以破天下之巧,惟真可以破天下之詐,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此不易之經也。人者之心念,常繫萬方視聽,天下安危,故尤宜上不欺天,下不欺地,內不欺心,外不欺人。凡存心動念,舉手投足,均無不可對人言者,方為至當。
五曰戒妒心,作人總難免有妒刻之心,嫉忌之心,惟於人無損,於己有害,故為人者之所宜切戒。宜如大學所謂「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自其口出,實能容之。」有成功不必自我之心,則妒忌之心無。有後己先人之心,則妒忌之心無。有盡人可勝我之心,則妒忌之心無。有我領袖天下,而實無領袖天下之心,則妒忌之心無。夫君人者以用天下容天下為第一職志者也,豈可有妒賢嫉能好大喜功之心,以自限其成就哉!即使天下人盡為聖人,盡高於我,祇要我能用之容之,此即為大,何妒之有?若夫妒人之長而裁之,妒人之善而毀之,妒人之能而陷之,妒人之成而抑之,使併世之人,無如我者,則惟有自囿於小矣!上如是,下亦如是。王安石深受傾軋詆毀之痛。曾慨乎謂「毀生於嫉,嫉生於不勝。」王陽明亦謂「揜人之善,而襲以為己長;許人之私,而竊以為己直;險以相傾,而猶謂之嫉惡;恣情縱慾,而猶謂之同好。」相嫉相詆,自古即為有識者所深惡痛絕也。一個人而無嫉忌毀詆之心,則自胸襟開朗,而亦易與人和善相處,相合相成矣!
六曰戒疑心。疑心之生,起於偷生,起於多心,而總自「自信心」之不堅毅貞固始。故古哲謂「自信者不疑人,自疑者不信人。」疑事者無成,疑人者無功。我能信得過自己,即可信得過他人。天玄子有言:「惟信可以制天下之疑,惟誠可以服天下之詐。」信者,心口如一,言行如一,時空如一,乃所以合內外之道也。誠於內者必信於外,信於內者必孚於外。誠信一孚,則偷可定也,猜可止也,多可一也,進之,敵可用也,叛可懷也,逆可順也。我能信彼,彼自能信我;我不信彼,彼自不信我。用而勿疑,任而勿貳,推心置腹以對人,披肝瀝膽以照人,則天下無不可信之人矣。故「誠信一虧,則百事無不紕繆;疑貳一起,則群下莫不憂懼。」一以疑存心,則天下人皆不可用矣。即父子兄弟亦不可靠,又有誰可信賴得過?如此,徒示天下以不廣大也,豈君人者之所宜有?故曰:「貳君臣之心,害左右之和,敗天下之事者,莫如疑。」故君人者以昭信於天下為首務!
七曰戒躁心。躁心之生,起於急心,起於浮心,起於競心,而總自不能清靜其心始。夫浮心競心與急躁之心,最易害理,最易敗事,以其難周於紛繁,難通於密微也。惟有一靜可以破天下之躁,一澄可以破天下之浮,一定可以破天下之競,一安可以破天下之急。清靜經有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清靜在心,則自神明在躬矣。定觀經謂「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制而不著,放而不動;處喧無惡,涉事無惱,此是真定。」真定在心,則自虛靈不昧矣!虛靈不昧,神明在躬,以斷天下事則無蔽,以料天下敵則無失,以用天下人則無偏,以制天下理則無不中矣。故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周,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又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這即是說:為人君者,宜持重而不浮競,即可收以重御輕之效。宜鎮定而不躁急,即可收以靜制動之效。故雲秀大仙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達。」
八曰戒動心。人心本靜,感於外而動。靜則虛,虛則靈,靈則明。動則昏,昏則昧,昧則惑。動於物則昏於物,動於欲則昏於欲,動於名則昏於名,動於利則昏於利。為知見動其心,則為知見而昏其心;為得失而動其心,則為得失而昏其心;為天下而動其心,則為天下而昏其心;為生死而動其心,則為生死而昏其心。欲不昏其心,惟滅動心,欲心不動,惟有遣欲澄心,遣念定心。一定可以制天下之動!心定於一,定於道,定於至善,則認識自殊,了悟自殊,氣象自殊,雖帝王亦不足以易吾之貧賤也。遣欲之法,先須寡欲,而至無欲。遣念之法,先須寡念,而至無念。欲起是病,制之是藥。念起是病,止之是藥。此則以「息心」為要門,心息萬事息,心無萬事無。惟息不易。又曰「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源頭到處閒,斗轉星移天欲曉,白雲依舊覆青山。」心能息,則自惺惺寂寂,如如不動。心不動,則自一心不亂,而慧光普照,靈明普現矣。惟根本大法只在萬事無心而已。故玄關秘論曰:「無心於心,則無事於心,故生靜生慧,心動生昏。」白玉蟾:「大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柔弱為本,清靜為基。」又曰:「薄滋味以養氣,去嗔怒以養性,處卑下以養德,守清淨以養直。」玉樞經曰:「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謹,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則慧光生,能知謹則聖知全,能知止則泰安定。」是故凝神澄心,無思無慮,無念無欲,以修「止功」而養「定力」,為聖賢豪傑不動心之內修功夫。
標籤:
道學文章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罐頭留言:
推文~ 這篇真是優^^
寫得真讚!!
感謝您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