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寶光建德天倫道場忠德傳承筆記: 六波羅密聖嚴法師講記_精進波羅蜜

2010-10-20

六波羅密聖嚴法師講記_精進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

  精進波羅蜜又稱精進度、進度、精進度無極,就是對治懈怠,生長善法,勇猛精進的修諸善法。「精進」就是身體勤勞、不懈怠。在《大品般若經》序品第一云:「菩薩摩訶薩……身心精進,不懈怠故,應具足毘梨耶波羅蜜(viryap?ramit?)。」
  釋迦牟尼佛及彌勒佛同時發菩提心,但是彌勒佛在早期比較懈怠,因此,他要在釋迦佛成佛之後的五十六億萬年,才能成佛。雖然成佛的早晚並無多大關係,可是成佛也因精進及懈怠,而有早有遲。

  精進與發願
  精進是要發大願的,如果不發願,精進的心就提不起來。多半的人嘴上說著要努力,心裡也是這麼想著,但就是沒有辦法做得到。往往當身體稍微有些不舒服,或是疲倦時,馬上會說:「還是等我把身體養好了之後再努力吧!」如果是這個樣子,我們隨時可以藉許多理由來說服自己不要精進。
  有一個懶惰的人,他一年到頭都希望讀書,可是都讀不了書。在春天時,他說像這樣春光明媚的好天氣,不去玩多可惜;夏天到了,天氣這麼熱,怎麼讀得下書;到了秋天,正該舒舒服服地享受這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冬天到時,又快過年了,讀書還是等明年再說吧。這就是中國人說的:「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過了秋天冬又到,收拾收拾好過年!」
  有了精進心的人,他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即使身體有病,經常還是法喜充滿;沒有精進心的人,就算身體沒病,他的心理卻是有病的,因為他的煩惱一定很多。因此,精進對學佛的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大智度論》卷八十一就提到身、心的精進:身精進──如法致財,而用於布施。心精進──斷慳貪瞋恚等之惡心,而不使得入。
  《大智度論》卷十六又有:身精進者,勤修布施、持戒、誦法言、修福德。心精進者,忍辱、禪定、智慧;自初發心乃至得無生法忍,捨肉身,證法性身乃至成佛。
  精進者,當發菩提心,就是發的無上願心,也就是說,必須要在多少時間內,完成一個目標。為了達成目標,就不要管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是否有阻力,都一定要風雨無阻地做到。
  目標有大有小,小的目標是每天要完成什麼?大的目標是在一生之中要完成什麼?最大的目標,則是在多生多劫的時間之內一定要成佛;或者並不一定要成佛,而是永遠救度無量的眾生。發了願之後,自然就不會懈怠了。
  一個人的體力和時間,是很有限的,能夠發揮的力量卻是無限的。這不是很奇怪嗎?有限的小小身體,怎麼會有無限的力量呢?這就是由於有了精進心之後,努力地去做,多努力就有多的成就,少努力就只有少的成就,不努力就不會有成就。這不是要跟別人比,而是盡自己的全力去努力。此時,你會驚奇地發現,怎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了這麼多的事、做了這麼多的服務工作?這都是靠精進力,而能以有限達成無限的功能。
  我的弟子們,有人有時候很精進,有時候卻很懈怠,當他們懈怠時,若分配較多的工作給他時,他會說:「師父啊!這個工作我是做不來的,不要給我好嗎?」我說:「你要行菩薩道啊!」
  他又回說:「師父!地藏菩薩要度了最後一個眾生之後再成佛,所以我還是先做眾生,讓菩薩們來度我好了,因為我發不了這麼大的願啊!」唉!這種人只能讓別人照顧,自己又常常在自怨自哀中,實在是很可憐的,那就是因為精進心不夠。
  事實上,我們出家人應該是被甲精進、廣修善法、利益眾生的,能有機會將自己所修學的佛法,分享給所有的眾生,應當感恩才對。

  三種精進
  《成唯識論》九卷,則列出三種精進:被甲精進被寶甲而不怖畏種種難行;難行能行,願力無窮。像是身上穿了盔甲的人,萬人無敵,在他的面前,是沒有任何困難、任何恐懼,只要勇猛地往前走。我遇過有些人,在我準備給他一個任務時,還沒有開始做,已經在抱怨、叫苦了,真是沒有出息!應該是在接了任務之後,也要準備接受任何困難,好好地學習,在學習中把問題解決,這是對自己的一份成長,能這樣想就是精進心。攝善精進勤修一切善法而永不疲倦,如同〈四弘誓願〉所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對修行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等所有的法門,全力以赴,永不疲倦。有些人學佛沒有幾天,就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還是先暫停,等年老退休之後再來修行吧。
  這就像是已經搭上了一班車,又認為這輛車子不是該我上的,還是等下一班再上吧!可是,下班車什麼時候來?能不能搭上車?一點把握也沒有。相反的,精進的人只要有任何一個修行因緣的車子在他面前,不論是用跑的、跟的、爬的,甚至幾乎是跟不上,也緊抓著車尾不放向前衝。要有這樣的精神,才能算是精進。利樂精進勤化眾生永不疲倦,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為了救度眾生,可以上天堂、下地獄,不斷地追著他。但是,度眾生不是要去困擾他、佔有他,也不是讓他感到恐懼不方便,而是要使他成長。
  六種精進
  精進對一個修學佛法或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在三十七道品中分成七個項目,每個項目都有精進。例如修習四念住,就是用四正勤來修,在《大乘莊嚴論》卷八中,有六種精進:增減精進未斷之惡令斷,已斷之惡令不復起;未修之善令修,已修之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增上精進由信、精進、念、定、慧等五根,解脫法由此增上。捨障精進由信、精進、念、定、慧等五力,所有的障礙由此不能礙。入真精進由擇法、精進、喜、輕安、念、定、行捨等七覺支,由此建立見道。轉依精進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正道,由此修道而為究竟轉依之因。大利精進六波羅蜜之自利利他。
  《大智度論》卷十六云:「是精進名心數法,勤行不住相,隨心行共心生,或有覺有觀,或無覺有觀,或無覺無觀,如阿毘曇法廣說,於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是名精進相。」又提到七個項目,其中第一項至第六項是自利內修的解脫道,第七項則為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一)於五根中,名精進根。(二)根增長名精進力。(三)心能開悟,名精進覺支,能到佛道涅槃城。(四)八正道中,是名正精進。(五)四念處中能勤繫心,是精進分。(六)四正勤是精進門;觀四如意足(四神足──欲、勤、心、觀中禪定修行)的欲精進,即是精進。(七)六波羅蜜中的精進波羅蜜,亦是精進。
  《大智度論》卷十六又云:「為佛道精進,名為波羅蜜,諸餘善法中精進,但名精進,不名波羅蜜。」又說:「菩薩精進,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為精進波羅蜜。」

  經典中談精進
  以下介紹經典中有關精進的記載:(一)《解深密經》卷四提到精進有三種:被甲精進;轉生善法加行精進;饒益有情加行精進。(二)《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二將精進分為三種:被甲精進;方便精進;饒益有情精進。(三)梁譯《攝大乘論》卷二中分為三種:勤勇精進;加行精進;不下難壞無足精進。(四)《大乘莊嚴經論》卷八分為五種:弘誓精進──欲發起行動;發行精進──現行諸善;無下精進──得大果,無下體故;不動精進──能不為寒熱等苦動;無厭精進──不得少為足。(五)舊譯《華嚴經》(六十華嚴)卷二十四的十種精進:不轉精進;不捨精進;不染精進;不壞精進;不厭倦精進;廣大精進;無邊精進;猛利精進;無等等精進;救一切眾生精進。(六)《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精進品〉的九種精進:自性精進;一切精進;難行精進;一切門精進;善士精進;一切種精進;遂求精進;此世他世樂精進;清淨精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罐頭留言:
推文~ 這篇真是優^^
寫得真讚!!
感謝您分享這篇文章!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