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寶光建德天倫道場忠德傳承筆記: 2016/11/11天倫道場堂主人才班―人道立基聖凡圓融(三) 蔡武章點傳師

2016-11-17

2016/11/11天倫道場堂主人才班―人道立基聖凡圓融(三) 蔡武章點傳師


今日堂主人才班是由蔡武章點傳師來慈悲鼓勵天倫的堂主、辦事人才,點傳師延續上一次的講題「人道立基聖凡圓滿」,講到聖凡兼修若要圓融,對凡事心存法喜,去除外在一切的私欲,更要承擔起道場中的職責,從承擔當中學習包容、寬恕的心,唯有經得起種種的人事考驗,才能品嚐出道味,這個道味就是「法喜」。後學將所聽聞之法語,筆記摘要於下:
◎凡事心存法喜,而不貪戀物欲―修辦道久了,就會產生道味,產生一種法喜。忙碌於道場,承擔職責,要經得起考驗,雖然忙忙忙,總會忙出功德來,這才能顯現出修道的尊貴。若將事情圓滿,將道辦起來,就會感受到一股法喜。只有承擔、付出、犧牲奉獻,不會貪戀於五欲、六塵,外來的誘因,而能自得其樂,這就是法喜。就像顏回簞食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個『樂』就是修道所產生的法喜。
◎疲勞是法喜,對道庶務的承擔,可能會讓您很忙碌,感到很疲勞,能夠承擔道職,表示您具有勘受心,雖然疲勞,但是經過人事的磨練,您都能圓融的處理應對,便會感受到道味,進而產生法喜。
◎多聽道理與承擔道職,才能滋潤道心,若心中有道,離天堂就不遠了。有肅靜的心,就不會貪戀外在的物慾,不被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塵(色受想行識)所染,內心自然清靜無礙,自然會感受到法喜充滿。
◎破二不執一,即是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破二即破執有、破執空。執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執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修道若無法喜,難得究竟。內心充滿法喜是修道的營養劑,能使每日生活內心愉快喜悦。道是誠於中,形於外,要時時充實內涵,提升氣質。人的心若能時時法喜、喜悦、歡喜,這就是本來面目。
◎勇於承擔,才能從人事物當中學習包容、寬恕,能忍受外來的壓力,使自己心量越來越大,就像大海能納百川,因其廣大。修辦道要學習大海,但心中不起波浪。
◎太過舒適安逸的人,没有道心,容易貪戀於世間,追求名利,墜入生死苦海當中。真正修行的人,在佛前有十不求,只有求自己的心。
◎佛前十不求:
一不求,身無病,身無病苦貪心生。要以病苦為良藥,厭離娑婆菩提行。
二不求,事無難,磨難更使道心堅。踏平坎坷成大道,一次挫折一層天。踏平坎坷成大道,一次挫折一層天。
三不求,心無障,心無障礙易自狂。心田常除煩惱草,無明化作無量光。
四不求,利於我,執著利我三途車。願替眾生受病苦,令諸眾生得歡樂。
五不求,不招魔,無魔磨煉不成佛。魔是修行好法侶,德高自能降眾魔。
六不求,事易成,人處順境難修行。逆境順境無分別,事成事敗應等同。
七不求,名和利,貪圖名利墮輪迴。常覺名利如夢幻,甘作默默無聞人。
八不求,人報答,望人報答路偏差。隨緣了業了生死,無欠無賒好還家。
九不求,申屈冤,忍屈受冤舊債還。別人打罵是助行,寵辱全忘功德全。
十不求,人幫我,自力更生不攀緣。有所求時都是苦,無所求後得自由。
◎修道人要有修道人的質,雖然菸、檳榔不是葷食,但是吃它,看起來不文雅,也不符合修道人的氣質,而且抽煙會火燒功德林,『煙』就是火燒西方故土,修道人要戒之。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若終日不見己過,絕聖賢之路,若反省己過,便能覺向聖賢之路。因此要時時醒覺反省己身罪過錯,並能放下執著的心,淡化貪嗔癡意之三毒,才能走向聖賢之路。
◎心作良田耕不盡,善為至寶用無窮。用心向善,多正向思考,使心地獲得清淨自在。心地若不清靜,看經典、聞佛理都不會開悟。心經有說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離顛倒夢想,才能達究竟涅槃之境;清靜經也說清靜方能漸入真道,眾生所以不能獲得真道,是因為有忘想之心。三界為心、萬法為識,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的,所以修道本應從心起。
◎凡事心存寬恕,而不吹毛求疵 — 對你的敵人修慈悲心,仁者無敵。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在美化自己的心靈。討厭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因此,把敵人化作朋友,就是消滅敵人最好的方法。
◎結論:修身學道意莫偏,人道圓滿天道成。聖凡兼修若要圓滿,必須捨去心中的偏見煩惱、我慢我執、嫉妒怨恨、貪嗔癡愛、名利權貴,以及修正我們不正的心念。
◎最後由黃新三點傳師慈悲結語說:「內心自在,心中就清靜,就產生真智慧,才會有真功德。把一切得到的捨掉,捨離五欲、六塵,方能回復清淨本來的面目。修辦道要得到內心的法喜,方能脫離苦海,法喜充滿是透過歷練而來。」
◎修道有三個境界,蘇東坡在參禪修佛過程中,以遊歷廬山,做了三首偈,來表達自己對人生領悟的境界如下:
《題西林壁》迷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煙雨》從迷到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東林寺偈》悟境的純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五教都說『一』,佛教→萬法歸一;道教→抱元守一;儒教→執中貫一;耶教→默禱親一;回教→清真返一。但是,我們人偏偏生活在『二』之中,所以修道是要求自己常常保持『一』心,若能常常保持一心一意,要達到「法喜」就不遠了。若落入『二』要達到「法喜」境界,那就還有一段距離喔!蘇東坡也有一偈在描述這個意境,如下:
《詠素紈》
  素紈不畫意高哉 倘著丹青墮二來
  無一物中無盡藏 有花有月有樓臺 
◎一心一意見如來,三心二意難成佛。人往往生活在『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一』心以後又生第『二』心,簡單舉個例子,這個人很可憐,想要給他幫助(這是一心),但是接著想他 不是假的(二心),人有二心成「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罐頭留言:
推文~ 這篇真是優^^
寫得真讚!!
感謝您分享這篇文章!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