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句是出於唐代禪僧龍潭崇信禪師與他的師父天皇寺道悟禪師的對 話。
龍潭崇信禪師,出家前在天皇寺大門邊賣餅。後來有緣跟隨天皇寺道悟禪師出家。 數年之中,打柴炊爨,挑水作羹, 不曾得到道悟禪師一句半語的心要。
一天乃向師父說:「師父! 弟子自從跟您出家以來,已經多年了。 可是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開示, 請師父慈悲,傳授弟子修道的心要吧!」
道悟禪師聽後立刻回答道: 「你剛才講的話,好冤枉師父啊! 你想想看,自從你跟隨我出家以來, 我未嘗一日不傳授你修道的心要。」
「弟子愚笨,不知您傳授給我什麼?」崇信訝異的問。
「你端茶給我,我為你喝;你捧飯給我,我為你吃; 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點頭。 我何嘗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給你嗎!」
崇信禪師聽了,低頭沉思良久。 道悟曰:「悟則直悟,擬思即差。」 崇信在此開示下,頓得悟解。 崇信並進問道悟:「如何保任?」 道悟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從這一則師徒問答之中,可以瞭解禪就是生活。 日常生活的搬柴運水,喝茶吃飯,無不蘊藏無限的禪機, 人生不過如此。
崇信後來結庵於澧州(湖南澧縣)龍潭禪院,宗風大振, 世稱龍潭崇信、龍潭和尚。
------------------------------
崇信進問道悟:「如何保任?」這是開悟後的話。
崇信是說,我已經開悟了,那要如何保有現在的開悟狀況?
其實禪門中開悟不是一次,所謂「大悟十八、小悟數百」。 每次開悟就是不同的境界。
「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這段話, 應該這樣解釋:
任性逍遙,隨緣放曠:
既然明心見性,那六根對於六塵就不太會造惡業了。
所以可以像孔子一樣「隨心所欲不逾矩」。
也如華嚴經中所說的「不變隨緣」,
表示自己可以不變了,要應眾生之機,隨緣自處、隨緣度化。
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開悟後,「道」已在眼前, 終於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只需歷境練心,次第漸修,將見思惑逐品斷去,自可永離生死。
「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另一說是「但盡凡情,別無聖解」。
「但盡凡心」也就是說:我們的本性是被煩惱、執著、妄想所覆蓋, 只要去了這些遮蓋物,自性光明自會顯現。
「別無聖解」也就是說: 日常生活的搬柴運水,喝茶吃飯,無不蘊藏無限的禪機。
人生沒有密方,生活沒有捷徑, 人,要活在當下,好好地過日子,除了這樣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享受生命的每個當下,這就是修道的心要,人生不過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罐頭留言:
推文~ 這篇真是優^^
寫得真讚!!
感謝您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