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寶光建德天倫道場忠德傳承筆記: 馬總統參加『精采100.弘揚孝道』音樂會致詞引經據典

網頁

2011-10-04

馬總統參加『精采100.弘揚孝道』音樂會致詞引經據典

馬英九總統100/10/2下午參加一貫道總會臺灣分會所舉辦的『精采100.弘揚孝道』音樂會,對一貫道弘揚並實踐孝道理念,力倡讀經運動,宣揚倫理道德的努力,表達支持與肯定之意
  總統致詞時表示,一貫道是世界性的組織,全球都有道親的足跡,在臺灣也有超過5、6百萬名道親,是極具規模與組織的團體;尤其每當有災難發生時,道親們協助從事救災工作不遺餘力,展現臺灣人正直、善良、勤奮、誠信、進取、包容的核心價值,令人欽佩。
  對一貫道積極弘揚孝道理念,總統也表達肯定並表示,《孝經》開宗明義說「夫孝,德之本也」,而「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百善孝為先」,可見孝道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孝思孝行非常重要,確實應該大力推廣。
  而對於近來受到關注的讀經議題,有人以秦檜等亂臣賊子也讀經來否定讀經的意義,總統認為,古籍經典的智慧有其價值,或許有些經文已不合時宜或見解殊異,但這並不折損其精神與內涵,不應該因噎廢食。
  總統以自身體會表示,他從過去所學習的經典中獲得許多施政上的啟發;例如為政之道,孔子曾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另《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即已提出先進的環保概念;捕魚不要用太細的網,伐木不應該在生長期;在論及與鄰國交往時,也提倡「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應用在兩岸事務的處理上,可得到「需以智取勝,不能以力取勝」、「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等啟示,顯見閱讀經典並不會造成思想上的障礙,反而更能啟發思考與強化因應能力。
  針對外界誤解中國經典乃宣揚封建的帝王思想,總統也引用《孝經》諫諍第十五章孔子與曾子間的問答,來論證「孝」與「義」的關聯以及諫諍的重要性,說明儒家思想的「孝」並非父權主義的一言堂,而是有是非判斷與取拾的空間。換言之,真正的「孝」應符合「義」的規範,當命令沒有正當性時是可以被檢討的,也可以不遵守,而現行法令如《公務人員服務法》即具有此種精神,也證明千年的經典思想亦能活用於現代社會。
  總統強調,並非每部經典都是放諸四海皆準,但各界應重視古籍經典中具有現代性的思想與原則,希望一貫道持續鼓勵年輕人讀經,為改良社會風氣做出更大貢獻。

◎茲將馬總統致詞中,所提及的經典章句抄錄如下:有興趣者可以讀一讀,並解且了解一下經文的意義。
《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論語》 顏淵第十七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下篇三》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孝經》諫諍第十五章
曾子問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罐頭留言:
推文~ 這篇真是優^^
寫得真讚!!
感謝您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