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天運迭轉末三秋,道劫齊降玉石分判,聖哲不忍坐視蒼生遭劫,紛紛倒駕慈航展現苦海渡眾救民。圓覺大帝-呂公老前人亦是慈航使者乘願再來。
大帝自得道到成道,只是三十餘年的時間,由一個凡人躍昇大帝的果位,若沒超然的智慧眼光和偉大的作為豈易得之?
貳、大帝的生平
圓覺大帝姓呂諱樹根,道號建德,於1919年歲次己未 八月初九 日誕生於台中縣神岡鄉三角村。祖上禮佛拜神,樂善好施素為鄉里稱頌。幼承相士觀命造斷曰:「天生佛骨,佛緣深厚,夙俱道根,必有大成。」大帝秉性剛毅耿直,心懷坦蕩。由於早年喪父,因此端賴慈母 廖太 夫人茹苦養育成大。大帝天賦過人,佛性不昧,加以慈母諄諄教誨,因此,其言行總是流露異於常人的妙智德相,也因此孕育了他為人處事之道,與充分發揮人飢己飢,人溺此溺的博愛精神。
在他八歲那年進入潭子公學校接受教育,由於家境清苦,又處於工業尚未發達的日據時代,因此,為了上課,每天總要雙腳徒步的往返奔走;下課後尚且還要協助料理家事與照顧年幼的弟妹。為了協助母親,分擔生計的困難,在課餘的時間常去撿柴、撿菜,或幫忙農主整理菜圃,以賺取微薄的收入。晚上且自修溫習功課,往往到深夜才休息。完成公學教育之後,旋即進入補習科高等學校就讀,畢業後,便進入社會服務。
在求學中的大帝,也正是需要接受照顧的年齡,但他忘卻依賴;他瞭解慈母的心,他更知道感恩,因而他流露的是卓越與堅毅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他中規中矩,於尊上提下都能處之得宜,所以他能成就一代宗師,並流芳白陽青史,實無可厚非。
完成學校教育的大帝,也正是他要一展抱負的時候,卻於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被日本政府征調為第一梯次的軍伕,在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後,就遠派南京戰場。初次的軍旅中,他都能事事應對得當;除了訓練一身健康的體魄外,也造就了他不屈不撓的精神,並為往後逢難而不挫,建立了深遠的影響。
1938年某日戰況激烈,炮火漫天,大帝他們全班奉令在戰場中搬運軍火的職務。突然間,他的大腿被手榴彈炸了一個大洞,經過搶救後,雖然傷勢穩定了,但醫師的診斷報告,表明如果要保住性命,除非鋸下受傷的腳。正當此時,突然接到了日本最高當局下達的命令「務必全力搶救,不可傷害身體,不惜任何代價,保全性命為原則」。因為日本政府為了在戰爭中求得勝利,並往後徵調台胞時免去他們心理的恐懼與反抗;因此,大帝得到最妥善的照料。首先由南京到上海,再轉日本東京,及至大叛伊東療養院;經過半年的醫治,才漸起色,最後再從大阪送回台北陸軍醫院作復健醫療。兩年後他的腿傷痊癒了,並退伍還鄉。大帝經此數次礪煉早已死生度外對生命更有超然看法。
返鄉後的大帝任職於潭子圖書館,在這段期間他全神涉獵在經史典籍的充實,因此獲益良多,也尊定了他日後處事的理則基礎,亦奠下豐富道學基礎及修身禮佛之愿力。。1942年轉職於潭子庄役場工作(今名潭子鄉公所),辦理商工部門,擔任配給日用品,及調度軍伕之任務。服務期間勤於職守,兢兢不懈。有一次役場的日籍警察要他多分配一點給他,大帝則答以「配給的東西,個個有份是人人平等的,請諒解」。而在調度軍伕方面,則以抽籤方式來決定他們次序的前後。這正是大帝奉公守法,負責任,重氣節,有道德的基本精神。大帝也贏得各方尊敬結下甚多善緣。
1945年的夏天,有一次要往潭子製糖廠調查配料事務。大帝便騎著單車前往,在途中遇上了本鄉富賈,潭陽產業公司的負責人林先生。由於相遇交談甚歡,林先生乃強邀大帝到他經營的果園品嚐荔枝。忽然天空傳來震耳欲聾,前來襲擊的大批盟軍的飛機聲,繼而潭子製糖廠內不斷的傳出慘叫聲。大帝見到這種慘況,心中不免興嘆:「大地浩劫何時休!」在恍惚中,一向事母至孝的他,想起了慈母在家必定恐懼不安。於是即刻返回家中,他的母親見他安然無恙,母子乃喜極而泣,久久不能釋懷。因為他又再一次的死裡逃生,躲過這次的災劫。
家兄自幼佛性不昧,夙俱道根。由於他大我十三歲,其幼年事蹟我不甚清楚,但即長,或許我倆較投緣,因此經常同出同入,也常為家兄所呵護。
在記憶中,年輕時代的大哥,長得英俊瀟灑,一表人才;家裡經常有地方士紳士親自或為媒來提親。我清楚記得家母曾給過我一份大哥的流年書,並表示這是哥兒時請唐山師父批示的,該唐山師父對大哥的命格讚不絕口,直佛緣深厚,深俱道根,將來必定大富貴且可居爵位(我曾跟大哥提及此事,他卻不願多談)。然而母親所說的,我雖不甚明瞭,但從大哥日常所現風範,流露出修道人柔軟慈悲的情懷,終於逐漸體會出唐山師父所言不假。就我了解大哥的為人和精神,在平時極少開口,但言必有物,甚至一言九鼎,最具說服力;尤其秉性剛毅耿直,心懷坦蕩慈悲,大而化之,且處處循誘勸化啟覺有緣人,是那麼的「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在這現實社會中,真可說是聖哲典範。大哥一生有不少的事蹟都很值得傳頌。
大概在我八、九歲時,有天夜晚發生大地震。當時我在睡夢中,感覺身上有很重的壓力,原來是大哥將他的棉被覆蓋過來,並且用他的身體趴護在我身上。可是強震持續好久,於是大哥迅速再用棉被將我包捲,推到床下,而他仍舊趴護著我,不知道過了多久,大地也恢復了平靜。當時年紀小,事情過了,也不覺得怎樣,可是當我長大,每想到這件事,心裡總是好激動好激動,不盡眼眶濕潤深紅。
參、求道以後的人生
一、求道的因緣
「滾滾紅塵世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民國三十四年適逢台灣光復,大帝心想男兒志在四方,應該發揮一番的作為,於是徵得母親的同意遠赴南台灣的屏東,白天在其伯父所經營的木材廠工作,晚上則到夜市擺設攤位,修理電器產品,希望多些收入。俗語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也正是孟子所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大帝他畢竟是聖賢佛骨,才有這多重的苦難,但也因他有超人的毅力,故都能逢難而轉凶為吉。
1946年大道正在台灣普傳之初,也可說是大帝佛緣成熟了。在屏東擺設攤位的市場,他巧遇一位仙風道骨的長者,這位長者屢屢出現在菜市場,撿取遺棄的殘菜。大帝見此心生好奇,也油然的生憐憫心;他想向這位長者問個究竟,以便適時給予接濟;然而,到底時機未到,也礙於未曾相識,因此難以吐露心聲。就在一次的機會下,也該是因緣聚會的時候了,大帝無意間與這位身著長衫的長者撞個正著。操著江蘇口音的長者乃向大帝連聲道歉,大帝也回以「沒關係」,就在這聲「沒關係」讓此長者為之一驚,他訝異大帝會說國語。兩人於是一見如故,交談甚歡。在幾番的談話後,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友誼,而早有準備的大帝就計劃將他所有的積蓄資助這位長者,無奈他謝絕的答以「財乃身外之物,我需要的是天道的開荒與播種」,並指著自己經常背負的包裹問道:「你知道裡面是什麼東西嗎?」大帝苦思不解,經打開一看,原來裡面盡是黃澄閃爍的金塊。大帝於是問道,即然有錢,何以要這般的節儉呢?長者才答以這些金塊是 老 娘的錢,是眾生施捨的,也是用來辦道、開荒用的,豈可隨便使用呢?大帝聞言之後,心中更加敬重這位長者。這位長者不是別人,他就是寶光道場台灣的開荒前人,楊永江前人顯化大帝。
二、立志宏道
佛性不昧的大帝,經顯化大帝的引進,於1946年五月,在屏東守德佛堂聞得真理天道,求道後,如獲至寶,再經顯化大帝的慈悲成全,終於使他茅塞頓開。因此日夜研學,期待有搬一日能代天宣化,救渡眾生。大帝日夜蒙顯化大帝的慈悲開示,深深受其精神感召;並隨侍其左右,到處奔走辦道,並且擔任起顯化大帝的國、台語翻譯工作,也因此更加深體老中的恩典,天道的尊貴,於是有了「誓以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胸懷大志。
大帝聞道後,即以開荒道務為首要工作,為回報天恩師德,及顯化大帝的慈悲成全,於是請示顯化大帝,希望回到故鄉開荒下種,又為開創天道聖業的樞紐。在其至誠的成全之下,1947年張永心點傳師捨財開荒印尼道務;於同年又開荒中善大仙陳維貞點傳師的化善佛堂、陳阿坤點傳師的化義佛堂;並繼續廣渡有緣,開荒台中、潭子、豐原、翁仔社、社口、西屯等地。
三、接下重任
慈恩普被眾生的大帝,開荒下種,不辭勞苦,其至誠感天,故有道是「德為聖賢必得其位」;他於1948年在豐原拜領天命(潘道長親自來臺放命),又感於三曹普渡之重責大任,於是立志清修,捨身辦道,肩負天職。繼而於1949年開荒竹山鎮 徐元井 先生的真元佛堂、張永心點傳師的化仁佛堂和曾秋雄點傳師的化真佛堂。
就在他們相互合作無間下,寶光道場逐漸起色,也就在這個時候,顯化大帝的身體有了微恙,他的舊疾復發了,終於是在1949年 五月初一 日蒙 恩召,靈歸理域。於歸空前託付大帝以重任曰:「一身不虧,膺繼大任。」大帝於接受重任後,時時以眾生為念,並以師訓自「以佛心為吾心,以師志為吾志」。也常常為道務不能宏展,而半夜三更於佛前叩求 皇中慈悲,顯化大帝暗中助道。子曰:「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就因為大帝一譬至誠感天,道場方能蓬勃發展。
自從家兄訪得真道後,如獲至寶,拳拳服膺,日夜跟隨顯化大帝開荒辦道。也因而在日常之中深受顯化大帝精神感召,尤其深深體會出 老 的恩典和大道的珍貴,從此棄凡就聖,捨身辦道。
語云:「真道真考見真心。」就在家兄全心辦道,而道務也正如日中天,大宏大展時,陡然橫風突起,驟遭變故。1950年,世局詭譎變化莫測,一天夜裡,正當家人酣睡之際,突然響起連續幾下急促的敲門聲;不久,大批的安全人員帶走了家兄,沒有留下去盤,就此,大哥不知去向。年餘之後,經過有關單位的調查了解,也經過地方人士的奔走呼號,終於還了大哥的清白,無罪無釋。就在那一段風雨侵襲中,家兄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也在寧靜中獲得了最大的證悟。
四、道務初展
大帝蒙冤入獄,經地方大德人士的力奔辯正,事隔一年,終於釋放出獄,還其清白。出獄後的大帝,更加堅強道念,常對道親說:「修道之人,不怕魔考,最怕心搖。」於是重新整頓道場,經其不眠不休的計劃下,道務又再現光輝。
1950年九月十五日傅煥琴點傳師的常德佛堂開設;
1953年正月十五日開聯台已,並親手抄寫「目蓮擔經圖」畫像,於黃金水點師設立重德佛堂時贈予一富;該年四月二十六日開聯林萬務點傳師的中明佛堂;十二月二十七日開荒林汝南先生的慧德佛堂。
1959年後又續開荒苗栗(天泉)、台東(天照)、新竹(天成)等佛堂,
五、建立道場經濟
為奠定經濟基礎,以便自費開荒下種,遂於民國五十二年在台北設立了正光興貿易股份有限公司。道場得以建立了自費經濟基礎,有能力到處開荒而有今日道務之鴻展,大帝之眼光遠大功不可沒。
寶光家風--真理天道
1961年左右大帝蒙 師母召見垂詢道務辦理情形。大帝曰:「配合三才辦道、助道。」 師母提示:「往後天機道、沙盤道、人情道、顯化道皆不可修。」此後大帝斷然停止三才辦道、助道,以真理發展道務,大帝尊師重道之明智令人敬仰。
◎以下為童點師專訪敘述 :
報恩與 道場由點、線、面,逐次完成,這些工作都在大帝的用心策劃下進行的;雖是艱苦,但也因此他更體會天恩師德的浩大與感念著顯化大帝栽培的苦心。遂於1956年二月在豐原觀音山一處,完成報恩塔之興建,安奉了顯化大帝的靈骨,也作為後學們追思的場所。每逢顯化大帝成道紀念日,他必親往上香祭拜,並於塔門題聯:「感謝長年成全恩;報酬大德扶持。」「道高人共仰;德重眾同欽。」從這件事,我們看出大帝他留芳於世的,也正是他念念知恩與感念天恩師德及顯化大帝成全之恩。
1961年又策劃興建豐原靈山寶塔,使修辦道之清口道親身後靈骨有一歸宿,不必為百年後事擔憂,也讓後學們景仰與追思,終在六十一年八月十六日落成。
六、建立大道場
大帝他有高人一疇的遠見,他知道因地制宜的效益,於是全省單位本堂才紛紛成立,一來便於管理,二來有一無域中心本益便於道務的推廣與運作,並可利於人才的培育。因此在民國四十五年開荒全省道務樞紐|豐原化德總堂;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開荒東勢寶德本堂(今賜名為寬聖宮);四十七年二月開荒彰化天倫本堂;四十七年五月初一日開聯高雄天臺本堂(今賜名為天臺聖宮);四十八年八月十五日開荒苗栗天泉本堂。為了廣被海外的同胞,於民國五十年派邱秋東點傳師赴日本開荒;同年陳炳煌點傳師到巴西開荒; 六月初一 日開荒台東天照本堂。全省各單位本堂陸續一一設立,道務也在穩定中進展,並深得各方的仰望。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以天下為一家,化人間為彌勒淨土而努力的大帝,又於 民國六十二年十月初一 日開荒南投天祥本堂;六十六年三月十五日豐原化德總堂重新落成。民國六十七年位於台南柳營的佛山觀音巖築基典禮,並於 七十年二月十三日 竣工落成,大帝親臨主持。「往來盡是誠心客;談吐應無逆耳人。」「佛山本是無上地;金丹專賜有緣人。」這兩對佛山名言,從此也如晨鐘募鼓般地昭示著我們。
七十年年底又籌建基隆佛心觀音巖天輝本堂。
位於台北新店的大香山慈音巖,於民國六十八年由原來的觀音禪寺改建為巍峨莊嚴的天和本堂,由林枝鄉點傳師監造,並於七十一年落成啟用,為白陽道場寫下了新的一頁。
七、國外開荒
請示顯化大帝,希望回到故鄉開荒下種,又為開創天道聖業的樞紐。在其至誠的成全之下,民國三十七年張永心點傳師捨財開荒印尼道務;
寶光建德道場能如此的推展開來,除了大帝他一份赤誠的心,此外就是他能體師心,遵師志,鞠躬靈瘁身體力行。因此他能深得師母老大人的垂顧。有一次師母邀留用餐中,師母知道日本開荒尚無成果,於是慈示大帝:「到新加坡開荒吧!」大帝遂積極籌備進行,民國六十年開荒了新加坡,從此海外道務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奠定我一貫道開荒國外的良好基礎和美譽;後來又開荒分堂馬來西亞及泰國等地。
七十年除了國內道務在步步飛昇外,國外之道場如巴西、巴拉圭、澳大亞、美國等地,也陸續地開荒下種,天道聖音也得以傳遍寰宇,尊定今日寶光建德道基。
爾後在國外又陸續開荒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巴西、美國、澳大利亞、巴拉圭、加拿大、泰國、澳門、阿根廷、南非、菲律賓……等皆是為後世立下堅強基石。
八、大帝的生活
大帝平素除了忙於道務的規劃與參研經典外,最是喜捘大自然與天地鐘靈繁秀而生的梅、蘭、竹、菊。曾在葫蘆墩化德佛堂他的書軒內,懸掛著一富蘭草圖,圖中落款為「一株蘭草用筆栽,不用雨水四時開,玉潔冰清神仙態,無香免得引蝶來。」他靜靜默默地與天地互通妙理玄機,於此可見一斑。大帝立身行道,不苛責後學,對後學也不訴之大道理,而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卻是流露出一本活生生的教本。
早期天道遭各界誤解排斥,晚近情況逐漸改觀,甚至較有地位人士能挺身護道、或客觀陳述,不再惡意批判,報章雜誌也時有持公平公正的報導,為此我曾興奮的報告大哥,而家兄卻表示:「由他們去吧!咱不必因為他們的讚美而高興,也不必因為人家排斥詆譭而氣餒。重要的是我們要認理實修,繼續辦我們的道,修我們的道。」
九、過世
民國七十一年六月十四日,後學們關心的護送大哥他進國泰醫院,那期間,他幾度昏迷,幾度清醒,經常來回於加護室和普通病房之間。國曆 八月二十三日 上,我在高雄心緒一直不安,尤其到了九點多,冷汗直流,覺得不自在、不對勁,自己身體狀況又很好,奇怪到底為麼?打電話到台北,又聯絡不上。等到等二天清早趕回台北,才知道原來昨晚大哥不僅昏迷,甚至曾停止呼吸。看來大哥已幾度要走了,只是後學一直捨不得……。
九月五日( 農曆七月十八日 )下午五點,青天霹靂,大哥走啦!走啦!大哥走啦!大哥宏亮的笑聲依舊,但是他走啦!大哥熟的慈音盤旋耳際,但是他走了!大哥清晰的慈容如在眼前,但是他走了!
正當道務在鴻展,也是眾後學仰盼的時候,而為道務夜以繼日在奔跑的大帝,卻於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十八日 蒙 恩召,返歸理域,享年六十四歲,眾後學感其盛德,築墓於台南佛山,以資憑弔。
綜觀大帝一生,克難克儉,自戒頗嚴,在他歸空時於衣袋中留下一發黃的自文可知,文內寫著「修道者必俱:淨其心,定其神,守其誠,堅其志,始達上乘修道;做人者必備:孝於親,和於眾,遠於佞,勤於業,方能不枉做人。」其近四十年清修捨身,更是無怨無尤的奉獻道場,服務眾生。雖有恩於眾生,但他不以此自滿,也不以此自喜,只是依然一本平常心。
肆、圓覺家風
大帝,自入道後,以道場為家,度化眾生為命,終生未婚,捨身辦道,其慈悲心懷足為世人模範。尤其事父湯藥躬親處理各污穢事物,夜伴父旁從無倦容,事母尤考偶遇空閒必躬親問安雖遠必至,然為期資生早日得渡,強抑思親之心可謂:「愛敬盡於事親,德加於眾生」誠為至孝之露也,大帝亦常慈示家人胞弟為人四大本份「要孝於親、和於眾、守於誠、勤於業」,諄諄教誨,誨人不倦內外雙渡。
家兄在道務繁忙之際,卻能克盡為人子之孝道,並且其身體力行之深與勤,常為我們弟妹所自慚形穢。譬如當家父病重時,寢食難安、情緒不穩、排泄失控、衣物雜穢,而家兄不僅夜伴父旁,並且侍奉湯藥,親自處理各項污事物,從無憎容。只要家父病況稍有起色,也就可以見到大哥輕鬆的笑容;一旦家父病情加重,大哥的心緒也隨著凝重。
大帝生平崇奉儉德處事嚴謹眾所皆知,尤以衣著樸素飲食簡單節儉,堂中不餿水桶,食物從不倒掉,於此感召甚多後學堅志修道。
大帝篤行真理,終生不渝,常示後學言:「修道者辦聖事、建佛堂,當以眾生利益想,憑良心而行之,若此,則有形眾生當群策群力,無形上天當保佑之。」大帝之言至今長相左右,後學當於今日道場,拓墾開荒,進行道務,皆以此言戮力行之,誠神上蒼佑之,大帝亦護之。大帝雖遠去,然精神長在道中指導吾們前進,今天在追思大帝之德澤之餘,更應立定志向遵大帝遺訓,行功立德將天道發揚光大,方不負天恩師德成全照顧之恩。
頌曰: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作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在大帝成道十週年紀念的今日,究光建德眾後學們,當體大帝的用心。我們除了要效法他「志在道中,修在忍,行在戒」的情操外,當要為明日的道場再接再勵,以告慰大帝在天之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罐頭留言:
推文~ 這篇真是優^^
寫得真讚!!
感謝您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