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11-11

2017/11/8天倫忠德大眾班_心靈環保情緒管理(陳愛菊前賢主講)

大眾班是天倫道場每個月農曆二十,在各德所開設的班程,是大家聞法共修,覺知明理,淨化身心靈的好機會,可使身體放鬆、心情沉澱,靈性獲得啟迪。若能將每一次班程所獲得的啟發,於日用尋常中,修正自己的行為舉止與生活態度,心靈將會日益平穩,內心充滿喜悅,使整個人看起來神采飛揚,充滿道氣、法喜。祈願有更多的同修道伴,能忙中抽閒,樂道來參與這個班程。雖然我們為生活為家庭來打拼是應該的,但是,累壞身體卻無人可替啊!要趁身體健康,會走會跑的時候,多多接受心靈的啟迪,作好心靈環保,情緒管理,使身心靈三極一貫,才是此生最重要的功課啊!今天是由天倫道場的大廚,愛菊前賢來到忠德主講心靈環保 — 情緒管理,後學將所聽聞到的筆記分享於下:
◎前言:《維摩詰經》「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佛國品第一〉,認為「只要人的內心清淨,所見的世界便是佛國,只要人的內心平安,生活的環境也能平安。只要人的心靈在一念之間清淨平安,就會影響到週遭人物環境的清淨平安」。聖嚴法師強調:「人的心境,往往會因為受到環境的誘惑、刺激而產生情緒的波動,輕者覺得困擾,重者喪失自主的能力。如果有了心靈環保的措施,遇到狀況發生時,便可淺則保持平靜、穩定,深則自主、自在。」因此,心靈環保的重點即在於心理的平衡及人格的穩定,進而達到心靈的淨化。
◆任何狀況下,都要照顧好自己的心,保持內心的平穩與安定,就是心靈環保。人的心境,往往會受環境中的人、事、物的誘惑及刺激而隨著波動起伏,輕者受到干擾,重者喪失自主。如果有了心靈的防禦措施,處身在任何狀況之中,都可以保持平靜、穩定、自主、自在的心境了。
◆作為一個人,都應該具備三個層面的修養,那就是身體的、心理的、精神的,通常稱之為身、心、靈的健康。可惜的是,一般人僅能注意到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無病,往往疏忽了心理是否平衡自在,連帶著也忘記了精神層面的修養。
◎環保意識  從心做起
1. 淨化心靈,少欲知足。欲望容易使人迷失,人生艱苦是因為這個「欲」字所引起。人的本性原來是自在清靜的,但受外在引誘,把持不住,使心念轉動,致使迷失本性,煩惱痛苦因此而起。
◆愛菊前賢分享到有一位老前賢,七十多歲了,身體不好,走路也不方便,沒辦法再爬到頂樓佛堂拜拜,每一日只是憨憨坐的過日子,感覺真艱苦,很多怨嘆,便說:「怎麼不趕快死死的?」愛菊前賢跟老菩薩說:「甘說要死就會死捏,不要往不好的去想。沒辦法到樓上拜仙佛,煞袂曉用心把仙佛呼請下來呢?每天只想要死,煞袂曉求老母娘慈悲來您帶回去呢?不要總是想不好的,讓自己心情不好,產生怨嘆。」其實,人都會死,但卻不知道怎樣死會卡好死?所以我們食老要來學死,學怎樣卡好死。
◆淨化心靈,少欲知足,要從勤儉,樸實做起。做人要知足,不要追求太多,不要貪得無厭,甚至是鋪張浪費。要從內心去除貪嗔癡,戒除貪欲,使心安定下來,心能定能安,無欲無求,才能淨化心靈,過美好的人生。
2.情緒升起,放鬆轉念。很多社會新聞,都是因為控制不了情緒,一時衝動,所犯下的錯誤。就像夫妻若是情緒不穩定,一言不和,大打出手,接下來就是冷戰一禮拜,更加嚴重者,鬧離婚,妻離子散。情緒好壞對人的影響真大,若有好的情緒(心情),人生就是天堂;心情壞,人生就是地獄。因此,情緒管理是修道真正重要的功課。
◆當情緒升起時,就像開車看到紅燈,這時要立刻停下來,告訴自己不要衝動,試著做深呼吸、洗個臉、看喜劇電影、閱報、聽音樂、啍首你喜愛的歌曲、回憶一件讓你心境平靜的事件片段….等;盡量遠離令你產生憤怒的情境,讓自己抽離負面的情緒,冷靜下來。當你的情緒安定後,這時可以嘗試用理性、客觀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可參考別人的意見。然後,像綠燈亮起時,朝著正確的路徑把車子開走,作出一個負責任的決定,把所選擇的最佳方案付諸實行。
3.心理平衡,歡喜自在。 修道要調息自己的心理,讓心平穩,就會歡喜,輕鬆自在,這樣才能吸引一些善緣。情緒好,做事才會好。
◆愛菊前賢分享到公司有一位資深的員工,靠勢自己技術真好,公司不能沒有他。便向老闆要求加薪,老闆沒有答應,他就非常生氣,竟然就沒來上班,老闆也不動聲色。這位員工竟然連續三天沒來上班,也沒有請假,於是老闆就以曠職為理由把他辭頭路。這位員工再差半年就有退休資格,結果因為一時控制不了情緒,賠了一百多萬的退休金,得不償失。
◆人要常常保有笑臉,您笑臉迎人,別人看到您就跟著歡喜。要多多學習林前人所說的常常露出八顆牙,如此,人生過得才會精彩。台語有一句話說:「笑頭笑臉,有得吃有得穿。」
4.屏除心物,存養省察。心物就是心靈垃圾,像貪嗔癡三毒、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皆是心物。要時常保守方寸清淨,念頭止於至善,方能將心靈垃圾清除。
修道不但要淡化對物質的追求,更加要常倒心靈垃圾,將不好的雜念屏除,要時時存養省察,修回本來的良心本性,使每一念頭都是清淨,才不會到處惹塵埃。
◎心靈環保    轉負為正
1.心理健康,觀念導正。心正則身正,知理才能明理,如此,人的心理會健康,就會快樂,便不會做錯事。遇到任何事情,要以歡喜心去接受,得失或成敗別太計較。
2.心平氣和,凡事皆順。見不如意就生氣,易失人和,會為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只要心平氣和來為人處世,聖凡皆會很順利。
3.快樂身心,利人利己。身體要健康,心理要平衡,才能有快樂的人生。
◆待人和藹,處事圓滿,才不會損德。靈性要健康就要修道,時常聽佛理,多做志工(義工)。相信各位前賢在道場,都有常常在做志工,利人利己。每個人都足有心,做得很忙碌卻是很快樂。我們要歡喜做甘願受,要知福、惜福、作福,廣植福田。如此,使身心靈健康,人生充滿意義,也會過得很快樂。
4.慈悲包容,智慧處事。對別人不慈悲,就是對自己不夠好。
◆用愛對待眾生,美化自己的心境,可使社會祥和。慈悲的人以愛可以化賊心,你若是寬容別人,別人也會包容你的缺失。
◆智慧像一盞明燈,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有智慧可以解開心靈枷鎖。
◆有一句話說,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正確人生價值觀,貴在淨化心靈。常常清理心中的違建物,心存善念,口說好話,身行好事,常懷喜悅,慈悲沒有敵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以理而行,認理實修,不受外境影響,是修道人生真重要的原則。


2017-11-06

七聖財 _ 天倫堂主人才班(蔡武章點傳師)

民國一百零六年四月和十一月天倫堂主人才班,恭請蔡武章點傳師來慈勉,講題為七聖財,修行者所需要累積七種成仙作佛的財產。後學將恭聽聞法,摘要筆記如下:
◎七聖財是成就佛道之七種聖法,經典略有記載。寶積經:「云何聖財?謂信(信受正法)、戒(守持戒律)、慚(自分有慚)、愧(於人有愧)、聞(能聞正教)、捨(捨離一切而無染者)、慧(智慧照事理)如是等德法,是為七聖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
◆法句經說:「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
◆報恩經說:「七聖財為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若不護七聖財,心靈將極為貧窮。
◎信:指真如本性,相信自己能成佛,真心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信受正法,不能究竟涅槃的法,皆是邪法。能出離生死苦海,免去輪迴之苦的才是正法。受明師一指,天堂掛聖號,要信受護持。
◆華嚴經:「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真心才能與諸佛感應道交;天人合一。至誠如神,不誠無物。真心才能與仙佛契機(同心),上天就會相助。真的才能與諸佛同感。又云:「一切眾生該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六祖:「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等,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身若無佛心,何處覓真佛?」自性平等→無分別心、無對待。自性邪險→心地不乾淨、不單純。
◎戒:防非止惡。戒亦稱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清淨無染即是戒。
◆守持戒律可去十惡,修十善。身易犯殺、盜、淫三惡。身為苦本,為五欲、六塵所苦。故有「吾患此身,吾愛此身」之說。心犯貪、嗔、癡三惡。口犯惡口、兩舌、妄言、綺語四惡。
◆四生六道,以人道最有機會成佛,色身是為如來種。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要把握當下,信受正法,身守戒律。
◆過度慈悲易生禍害,過度方便易生下流。修道人出門如迎大賓,要注意規矩,威儀,才能成為模範。
◎慚:自己善根的力量,不敢做錯事。慚者,怕對不起自己,即羞恥心。經云:「慚恥之服,無上莊嚴。」人有了慚恥心,猶如身披華服,可以莊嚴我們的身心。慚對治無慚,無慚即不知恥,不知好歹。
◆慚,羞恥之心;慚愧,斬除心中的鬼。心中有鬼就是心中有物,故要格物。除去心中物要靠觀照,以鏡自照能正形容,以心自照見吉凶。
◆每天要檢點自己身心(心地),做事光明磊落,事事可告人,念念可告天,即是聖人。我們都是成仙作佛的候選人,心胸要坦蕩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沒有不可告人之事。燦毀盡淨,時時反省己過(修道者要時常反省)。
◆論語:「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又云:「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法諺:「吾人最大之智慧,係反躬自省。」
◆六祖:「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施愚山;「終日不見己過,便絕聖賢之路;終日喜言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愧:怕輿論責備,做事對得起父母,對得起他人,對得起老母娘。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愧者,怕對不起他人,慚愧心可以激發我們有反省改過的道德勇氣,激勵人奮發向上。
◆「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恥過而逐非。」因此,自慚而不造諸惡,於不善法中能生羞愧,是為慚愧。能夠慚愧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足,有所不淨,道德、人格才能昇華,不造諸惡業。
◎聞:博學多聞,才能開智慧;有智慧才能斷煩惱,破無明。聞、思、修(三慧),聞以見道,思以證道,修以成道。不要辦道有成績,修道無成績。
◆多聞教化正法,則生智慧,智慧照事理。有智慧的人能解決問題,愚痴的人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問題。
◆修道要有多學多參班,才能明理,才能長智慧。修道若不明理,遇到是非考驗,容易心頭抓不定,便容易產生「要修不情願,不修不甘願。」為何會這樣,因其中有個「執著」,有個我在作祟。
◆諸葛孔明:「非學無以廣才,無靜無以成學。」『靜』就是要萬緣放下,一心一意。
◆說苑:「學者,所以益才也。」維摩經菩薩品:「多聞是道場,如聞是行故。」圓覺經:「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道,惟益多聞,增長我見。」
◎捨:不著即捨,捨是離一切相。看破還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心自在,無牽無掛。
◆君子整其衣冠,不嚴也威。出門如臨大賓,沒規矩如何成方圓,沒要求如何成仙作佛。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皆因執著而起。放下、看破才有機會開悟。
◆兒孫要比自己勇,就要多種福田,多施捨,積陰德可以庇蔭子孫。因此要捨得,有捨才有得。
◆欲聞智慧須先捨,捨分別心;捨妄念;捨怨恨心;捨去心中的執著、無明,捨得乾乾淨淨,因清靜才能生智慧,生真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形於禮是德。),否則無論如何均屬人天有漏福報。有漏是福德,無漏才是真功德。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捨得乾乾淨淨,才能回理天。本來無一物,也就是諸法空相,無智亦無得。
◆捨即把得的捨掉,捨掉之後才能恢復本來清靜面目,捨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正行。五欲六塵捨不掉就離不開欲界,不捨世間法,就得不到佛法,修道最高境界,連佛也要捨。
◆貪嗔癡是煩惱苦海的種子,要能捨不執著。心地若不清靜,作諸善業,該是考倒人的魔業。
◆普行恭敬,禮敬諸佛。三餐獻香是禮敬過去佛,對現在佛,未來佛也要禮敬。要勤修供養,廣種福田,有錢人要施捨,沒錢的人更要施捨。
◎慧:佛的知見,不會有錯。修行無智慧,斷不了煩惱。慧即觀照一切法,而攝心不散亂。定慧等持,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兩者如燈與光,相輔相成,不即不離。
◆學佛的人常生清淨心,自然定心而生慧,慧中而有定,有了定慧才能解脫生死
◎結語:
報恩經:「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能燒一世,惡口能燒無數世;猛火燒世間財,惡口燒七聖財,所以口舌乃鑿身之斧。七聖財是多麼殊勝的財富,修養佛法本身就是財富。世間財富有限、有量、有漏,而且終有消失的一天,惟有出世間聖財,才能永存不滅,所以求財當求七聖財。